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電子閱讀慢慢替代了紙質原版書,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讓孩子用電子產品閱讀。有家長說:“現在紙質書籍好貴,幾百塊也買不了幾本書,孩子看幾天就沒得看了;可是用同樣的價格,卻能讓孩子在電子圖書館看到成千上萬本書。”乍一看還真是這樣,反正都是看書,電子書籍比買紙質書實惠不少,還不如給孩子看電子書。馬里蘭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家Patricia Alexander 針對電子閱讀的研究報告發現:閱讀電子書專注力低于紙質書。因為人們在對著電子屏幕閱讀文本時,注意力是跳躍的,而不是順序的。而孩子的注意力尤其跳躍,更容易被特殊字體、特殊色彩、鏈接、圖片、按鈕等等其它東西吸引,手機不斷彈出的通知信息也很容易打斷孩子的思路。并且,同樣的文本,在復述故事事件順序、理解故事內容、對故事細節的把握上,屏幕閱讀都比紙質閱讀的表現差。這一點在新一代兒童中更加顯著。由于他們的前額皮質(大腦負責專注、自控的區域)還沒有發育成熟,更加不可能專注于閱讀本身,孩子們的注意力無一例外,會迅速被屏幕上其他東西吸引走。“紙質閱讀有點像冥想,會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靜止的東西上,”挪威斯塔萬格大學讀寫技巧教授 Anne Mangen 在一次演講上說:“和電子閱讀相比,紙質閱讀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沉浸式體驗。我認為能坐下來靜靜地去理解和分析一些不亂動、不吵鬧、不會打攪我們注意力的文字信息對我們是有好處的。”孩子可以在閱讀紙質書籍的過程中主動吸收其中的營養,當他們拿著紙質書閱讀時,腦海里會有回路,停頓和思考,要是碰到喜歡的情節或者是圖畫,也會主動地看很久。電子閱讀則讓孩子處于被動吸收的狀態。孩子在用電子產品讀書時,一般都是一氣呵成,很少停頓,孩子也會隨著屏幕往下看,腦子并沒有產生回路。這時,書里的內容和觀點是被動吸收的。孩子抱著手機的時候,時間在肆無忌憚地流淌,而他們抱著書籍的時候,思考力會潛移默化地深刻。孩子的翻書過程,其實是不斷思考的過程。很多兒童經常看完一頁書,迫不及待想看第二頁,因為他們很想知道故事后面會發生什么事情,當看到故事結局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經常會情不自禁喊一聲“啊?”瀏覽紙質書的過程是孩子產生批判性思維的很好方式。閱讀過程就是與自己慣性思維做比較,書籍中的情節和自己的預判不一致時,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這點來說,紙質閱讀確實更勝一籌,因為在孩子瀏覽電子屏幕還沒來得及構思的時候,他已經滑到很多頁之后了。當然,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電子閱讀的流行一定有其合理之處。相比于紙質書,電子書籍雖然對孩子專注力、思考力的掌控都不及紙質書,可是它的容量、多樣化還有便攜程度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不應該完全拋棄電子閱讀,而是應該根據閱讀的內容和場合讓孩子選擇合適的閱讀方式。那么,如何在數字化的閱讀趨勢下,引導他們合理使用各個方式閱讀,真正在書籍里獲得體驗,增強思考力和專注力呢?首先是培養孩子使用各種媒介的思維習慣,家長可以安排不同比例的文本類型,鼓勵孩子在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中切換,培養孩子不論在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時都能進行深度閱讀的技能。還可以根據閱讀目的選擇閱讀媒介,讓孩子學會根據閱讀目的去選擇正確的閱讀方式。當孩子只需要了解文章主要信息時,可以選擇閱讀效率更高的電子閱讀。當孩子需要深入思考分析文章內容時,就可以建議孩子選擇紙質閱讀。除此之外,當孩子還不具備足夠的自制力時,如果孩子需要閱讀電子書籍,家長應當幫助孩子排除電子閱讀時其他的無關干擾,比如關閉與閱讀無關的APP及各種彈窗廣告,讓孩子能夠更專注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