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統失調不是什么疾病,其診斷是一個需要綜合評估的過程。
所以,千萬不要主觀地把孩子在特定時期的一些「正常表現」,歸結為感統失調。
例如,孩子在剛學會走路時會出現走路不穩,但隨著本體覺不斷成熟,漸漸就能夠走穩甚至開始奔跑,這是孩子生長發育的正常過程,并不是感統失調。
今天,引用兒童保健指導科醫生發布的一份「兒童感統失調早期篩查表」,通過羅列一些簡單的篩查項目,幫助家長們粗略判斷,各年齡段孩子是否存在感統失調傾向: 6個月前 1、易嗆奶吐奶 2、換姿勢易哭 3、難以入睡容易醒 4、吹風曬太陽容易哭 5、洗澡洗頭時愛哭 6、不會翻身或丟擲 7、不會咿咿呀呀和大人“講話” 8、眼睛轉動不靈活 9、常常緊握拳頭 10、不明原因哭,且哭很久 3歲前 1、不會爬或不愛爬 2、常用腳尖走路 3、常摔跤或動作異常謹慎 4、膽小、怕生、怕黑、怕高、怕大聲響、怕空屋、怕快 5、晚說話、說話不清、不會說話或不愛說話,也不愛聽人說話,不大理人 6、喜歡打人、推人、要人、破壞東西、亂扔東西 7、特(不)喜歡人多的地方 8、愛哭鬧、愛轉圈、瘋跑 3歲后 1、喜歡看電視不喜歡看書 2、容易興奮、愛大哭大叫 3、愛生氣、特別自我、相對幼稚、受挫即放棄 4、手指手臂沒力氣,常弄壞東西或用力太輕 5、數學拼音理解慢 6、跳行漏字、涂色超格、字丑、沒有構圖能力 7、動作笨拙、容易喊累 8、愛挑剔、不專注、找借口逃避上學、常說謊自夸 以上這些早期癥狀雖然不易察覺,但只要家長足夠細心,還是能夠在生活中發現許多蛛絲馬跡。 感統失調,也被稱為「學習能力障礙」,不會隨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關鍵在于后天的教育和訓練。 有效的感統訓練,能夠幫助孩子糾正神經系統出現的偏差,比如提高注意力、反應靈敏度、身體協調性等,從而幫助孩子在認知、行為、學習、情緒等各個方面提升自己,提高學習能力。 許多家長認為,只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才有必要去做感統訓練,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據大量科學調查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只是表現程度不同而已。 對于感統失調的孩子,一旦超過年齡,將很難改變,成為孩子一生的遺憾。 0~3歲:感覺統合形成階段 這個年齡段是孩子感覺統合的形成期,孩子的感官仍處于發育狀態,感統不健全,是一種正常現象。 當然,如果感統失調情況比較嚴重,在這個年齡段也還是會表現出來。 3~6歲:感統訓練黃金階段 一些重度感統失調的孩子已經表現得相當明顯,但是一些輕微感統失調的孩子常常不被家長所發覺。 尤其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暫時沒有真正參與到視聽類的學習中,所以往往被忽略了這個階段的訓練。 6~9歲:感統訓練重要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是訓練的主力,因為一旦進入小學,孩子感統失調的表現就會突顯出來,問題會直接暴露在家長面前。 特別是之前了解過感統訓練的家長可能會找到原因,積極參加感統訓練。 但不了解感統訓練的家長,只會埋怨孩子,甚至打罵,不但問題解決不了,甚至給孩子帶來了心理上的創傷。 9~12歲:感統訓練最后階段 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問題更加突顯,解決的難度也會變大。 孩子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汗水與努力,才能抓住感統訓練最后的尾巴。 所有感覺統合發展的優勢,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 一旦年齡超過12歲,孩子就很難再通過感統訓練解決感統失調問題。